“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授业解惑,更应在于传道育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管理服务与公共课教工党支部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的重要论述,以课程育人为抓手,坚持“五育并举”,强化“三全育人”,创新开展“教书育人并重、成长成才并行——课程育人满天星行动”。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满天星行动”旨在通过教育教学创新和课程改革,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教师既传知识又塑品格,薪火绵延,学子聚星点以成燎原,星火遍洒,化作夜空璀璨星辰。自项目启动,支部紧扣计算机基础教学学时缩短、内容更新加快、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评价简单等痛点,组建团队探索信息融合、智慧联动的教学新路径,巧妙融入思政教育,润物无声、成效斐然。
该项目现已荣获国家级与重庆市一流课程各1门,并获重庆市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本科课程示范案例及优秀基层组织典型案例等殊荣;支部书记张廷萍个人荣获新时代好老师、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等多项荣誉;团队斩获近30项教学奖励,编写教材近10部,发表论文近40篇,主持科研项目近30项,指导学生斩获学科竞赛奖项8项。
行动路线一:勇于创新教好书
打破传统,推陈出新。支部将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拆分成“计算机与互联网”和“计算机应用实践”两门独立课程,增加“程序设计基础(Python语言)”和“科学计算与数据可视化(Matlab)”两门程序设计课程,构建起全新的“1+1+4”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计算思维与互联网思维。
线上线下,智慧联动。与此同时,建立了“线上+线下”的混合课程资源,包括电子课件、教学视频、拓展视频、实践视频、电子教案、习题库、专业融合案例库、配套独立考试系统等;编写配套的《计算机与互联网》等省部级规划教材、设计课堂讨论案例库线下资源,打破了时空界限,为同学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与训练平台。
三级四化,过程监控。支部老师们还聚焦“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积极建立三级课程知识结构,充分运用学习通等智慧教学工具,推动实施互动参与化、理实一体化、沉浸体验化和课程思政化的“四化”教学活动,构建起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评价和教学效果评价的“三评”评价模式,有效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
信息赋能,交叉融合。此外,有力推动“互联网+”与学科专业的深度融合,通过分学科、分专业建立教学案例和项目,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创新意识和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行动路线二:课程思政育好人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张廷萍和周翔领导党员教师团队,紧扣新课程体系特点,持续优化课程内容,并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教学之中。
问题导向、思政文化,素养育人。教师团队多角度拓展计算机和互联网知识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点,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教学设计,将思政教育自然融入课堂,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更逐渐懂得做人的道理。
专业融合、信息赋能,教书育人。团队组建起“信息技术+专业领域”教学子团队,深入分析各专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需求,实施分类教学。通过价值引导与知识传授相结合,巧妙融入思政元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出计算机在育人中的独特作用。
成风化人、润物无声,协同育人。促进教师、课程、课堂互联互通,即教师队伍“主力军”融通,组成学科互撑的教学团队;课程建设“主战场”贯通,优化铸魂育人的内容供给;课堂教学“主渠道”互通,达到同频共振的课堂效果。
行动路线三:以身示范引好路
支部教师党员们深知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熏染学生的行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以自身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
支部书记张廷萍不仅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更是他们的良师益友。课堂上,她以计算机基础教学为基石,引导学生融合计算思维与互联网思维,激发跨学科创新意识和能力。作为帮扶老师,她通过多元交流方式深化学生的专业认同,助力学业规划。作为学业与硕士生导师,她全方位关心学生成长,指导学生完成学业与职业规划,培养科研能力,并强调做人与做学问并重。此外,她还积极参与教师发展工作,分享教学经验,助力新教师成长。
支部宣传委员周翔则致力于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关心他们的困惑,与学生共同成长。
支部始终秉持“教书育人并重、成长成才并行”的初衷,用心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用师爱温暖学生心灵,为学生的成长倾注心血。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起了良好的师德师风榜样,引领着学生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