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校区首页>>推荐阅读>>正文
新华专访/重庆交通大学青年教师叶四桥:身挑教学科研“两副担”坚持在自己的领域深耕细作
日期:2018年10月23日 00:23 作者:新华网 来源:河海学院  点击:[]

青年教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或刚从学校走出来,正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教学科研之中,教书育人的同时也在自我成长;他们或已在岗位上砥砺前行,以独特的思维与敏锐的眼光,关注行业发展前沿。

在这庞大的群体中,重庆交通大学青年教师叶四桥是其中一个,他身挑教师与研究者两副担,始终坚持在自己的领域里深耕细作。

行师者之道 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

教师的使命是什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两千多年前,古人就已做出了回答,他们被世人尊称为“先生”、“师傅”,秉承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

“从老祖宗手中接过传承的星火。”在叶四桥看来,教师的角色最重要的就是“道”,即传道,除了解决学生疑惑,随着年代的更迭,社会发展斗转星移,新时期人才的培养更加多元化,现阶段的教育更注重传承思维方法、传承价值观。

好的老师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一生的。1997年9月,怀着求学梦想的叶四桥来到当时的重庆交通学院河海建筑工程系读本科、研究生,大学毕业后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再到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院长助理、重庆交通大学青年学术委员会主任……直到2018年,他与重庆交通大学已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21年来,他完成了从一名学生到老师的成功蜕变,他说当年的老师对自己影响很深,跟着老师学,喜欢当老师,最后也成为了一名师者,并把自己所学教授给学生。

提起自己带过的学生,叶四桥非常自豪地提到一个名字——刘丹。他说她是自己唯一带出来的重庆市优秀硕士论文获得者。印象中,最初因为刘丹读研前所学为数学学科,力学和工程方面的基础薄弱,担心她学起来有困难。令他没想到的是,刘丹很勤奋,可以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有自己的追求,每布置一项任务,就会主动去钻,都能及时去完成。

长大后我便成为了你。如今这名学生也成为了一名教师。“力学、计算这些很痛苦,所以在叶老师的课上,大家最喜欢的就是听他讲自己在做工程、搞研究过程中的具体事例。”这是学生们对叶四桥老师的评价。

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一名青年学子的坚守与奋力,可以感受到青年教师的不悔青春,接下来他又将师者之道,去践行教书育人的使命,影响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

用科研之态 坚持在行业里深耕细作

路边的岩石块掉落下来,造成人员伤亡事故,貌似是天灾人祸不可避免。起初,叶四桥也和大家的想法一致,但在2001年读研究生期间,被老师带入行开始接触这个领域后就发生了改观。

“平常在公路边见到的拦石墙、拦护网对山上滚落的岩块可以起到拦截的作用,但它的运动路径、运动速度到底是怎样的?”叶四桥说,以前工程师不关心崩落的岩块是怎样运动的,只是凭经验简单设一道网,可能造成的后果就是岩块飞出去了,而他们做的工作之一就是思考怎么去经济有效地布设那个网,把崩落的岩块拦截下来。

就这样,他从研究生开始做,长期从事崩塌、滑坡、岩土与隧道工程领域的研究,这一坚持就是17年。在他的记忆中,做工程、做研究最深刻的就是自己2005年刚开始工作不久的时候,当时设计的一处边坡治理方案,已交图还未及开工。结果随后不久的一天下午,在电视新闻中看到,因下雨,雨水侵润导致该边坡上一级边坡垮掉,泥、孤石、岩块儿整体滑落埋没了该边坡,新闻中说5人被埋。看到这样的场面,对刚参加工作的叶四桥来说“人有点懵”。

“事发当晚就接到通知,带上所有设计资料赴现场接受调查。事后经过政府组织的专家组查明该级边坡设计、治理方案上没有任何问题,原因在于上一级边坡的失稳。”谈及当年的经历,叶四桥仍然一脸惊险。他说,做工程、做研究,时时刻刻都与生命安全挂钩,来不得半点假,不容许有马虎。工作伊始有此经历,让他不仅在自己的工作中,而且在对学生的要求和教育中,时刻警醒,作为专业人员所写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计算的数据背后,都可能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现目前,叶四桥教授已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块度大小、形状及坡段特征影响下落石运动特性与敏感参数研究”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5项,出版《崩塌落石灾害研究与防治》等专著4部,参与编写了2部行业规范,为行业培养了25名已毕业研究生。

用他自己的话说,虽只是在很小的领域,做了很小的工作,但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坚持去做一些事情,总能做成一些事情。

以智者之心 认知自我向着目标前行

“我既是一名老师,也是一名搞工程的研究者。”在叶四桥的心中,这从一开始都没有改变过。他说,很多东西快不起来,就像重庆交通大学青年学术委员会的许多青年教师一样,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也都各自在自己的领域躬身前行着。

但作为一名研究人员要深入思考走出去后在行业里的声音,对学科里的贡献是什么?对行业的影响力在哪里?一所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对社会上的技术领域有怎样的支撑?这是最重要的。采访中,他多次提到自身的遗憾,在自我发展的专业领域选择方面选题过小过短,期待年轻教师们不再重复自己的遗憾,从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一开始,即博士毕业以后,就应该跳出路径依赖,结合国家和行业长期需求,思考自己的长期研究方向和规划发展路径。

如今,正值不惑之年的叶四桥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开始思索着新的“转型”。

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山地占2/3,如此广阔的领域在修路搭桥、建设城镇和基础设施的过程中怎样提前有效预警地质灾害的发生?这是当前整个学术界比较头疼的问题。他说,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地质灾害早期的发现和评估、后期的预警预报成为比较有前景的两个发展方向,新技术将改变传统的人工巡检、评估和决策模式。

“这是老百姓能受益的,选择了就要往下做。”他希望坚持本质的东西,真正把事情做到极致,将来的路也越来越宽,当教授不能养老,活着总要做点事,否则和等死有何不同。

梳理叶四桥的经历会发现,40岁以前的他奔走于学校与施工地,陶醉于教书育人与工程研究的“行当”中。可以想见,在下一个40年,他仍将以智者之心,行师者之道,用科研之态在自己的人生事业中兢兢业业、深耕细作。


关闭

联系电话:023-63430008      校区地址:重庆市双福新区福星大道1号     邮编:402247
邮箱:cqjtukxc@cqjtu.edu.cn    渝ICP备11007697号 © 2018